媒體融合是當前我國新媒體時代最具表象的一種傳播環境特點,也是傳媒呈現出的一種發展態勢。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,電視、廣播、報紙、互聯網、手機等媒介全面融合發展,深度調查報道也趨于多樣化。 在紙媒時代,內容的呈現更多是一個完整的、有始有終的調查報道,很多時候一篇就足夠了。而新媒體環境下,直播、短視頻、圖片、文字甚至聲音可以交替或者配合使用,從而不定時地展現碎片化信息、事件階段性進展以及整個事件的深度調查,擴大了信息傳播的全面性,能夠滿足不同受眾對信息接收形式的不同要求。 因此,在新媒體時代,深度調查報道面臨著三大挑戰: 一是信息源的不確定性加大。新媒體時代,人人都是“麥克風”,一個新聞事件出來,就有各種聲音四面八方蜂擁而至,有所謂爆料的,有猜測的,有虛假的,有當鍵盤俠的。這就考驗記者的鑒別力,把有用的信息篩選出來作為支撐調查性報道的證據。 二是選題和報道的同質化。媒體融合下,越來越多的主流媒體、官方媒體都有了自己的客戶端和公眾號,也組建了特稿團隊,一旦有一個比較重大的事件發生,各路媒體都會圍繞這件事進行報道,這很容易導致報道角度、深度的同質化,使網友“審美疲勞”。 三是片面性報道增多。由于新媒體之間競爭激烈,記者們常常因為“搶時效”,而在沒有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搶發稿件,讓內容流于片面甚至失實。
但同時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也給機構媒體帶來了機遇,那就是在如今的媒體“戰國時代”,誰能保持專業主義,誰能跟上技術的革新,誰能保持新聞的獨立思考和縝密判斷力,誰就能夠搶占先機站穩腳跟。
津云特稿團隊因為媒體融合的緣故,在人員構成上包含10多人的采訪團隊(不包括部門主管、策劃人),由原天津日報社的新聞117、原北方網旗下前沿客戶端和原《每日新報》的記者構成。崗位職責分兩部分:既要負責全國各地特稿的采訪,還要兼顧天津市熱線新聞的采寫。
整個團隊成立于2018年4月,在成立之前多數記者沒有特稿采寫經驗,經過2年多的運轉,隨著內容生產的增多和影響力的提高,如今慢慢拓展和積累了律師、公安系統、媒體同行等采訪資源,并與騰訊新聞等平臺達成了深度合作。
選題兩面觀:“必跟項”與“慎重項”
津云新聞選題的篩選主要分兩類,一類是必須要跟進的選題—— 其一是重大突發事件。如普吉島沉船事件,如無錫高架橋側翻事故,如張家口爆炸案。 其二是抓到第一落點,預判有可能成為社會焦點的事件。如最先報道大連10歲女童在小區內被害案。 其三是已成的熱點,津云會尋找自己的角度。如中國游客被扔公墓事件,立即連線駐瑞使館采訪到最新進展,如杭州殺妻案,津云第一個爆出在化糞池找到尸體。 其四是也許新聞是“冷點”,但具有調查和探討價值。如《6歲白血病男童之死——花費超400萬后離世,北京博仁醫院拿他當“小白鼠”?》《14歲河南籍上海初中生之死:咽下去的農藥,和咽不下去的“嘲笑”》。
搶救時的情況。掃上圖中二維碼查看報道《14歲河南籍上海初中生之死:咽下去的農藥,和咽不下去的“嘲笑”》。
第二類是要慎重的選題—— 比如涉及未成年人的,比如鮑毓明性侵案,津云記者找到了鮑毓明的家,也從中了解到一些事情,但因涉及未成年人,且當事人李星星和其親屬沒有采訪到,就決定放棄。
部門一般每周一開例會,會上報備一周選題,記者先就選題拿出自己的可行性報道方案,大家參與討論。而日常操作更多是一題一議,因為記者去了一線,面對的情況會跟當初預判的不一樣,這時候前后方就要加強溝通,適時進行調整。 選題線索一方面通過采訪中積累的各種資源,如律師、公安、媒體同行等;另一方面,記者自己也會在微博、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尋找,因為這個自媒體時代,很多人選擇社交平臺發聲。
選題除了從我們自身出發,也要從大眾視角去看他們更關心什么議題。除了重大政治事件,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是如今大眾較為關心的議題: 1. 與他們利益相關的典型事件,這涉及公正公平問題,這很容易讓讀者推人及己,比較典型的就是茍晶高考頂替事件,這種事情大家都有可能遇到,所以一旦有這樣的事情發生,讀者的反響就會很強烈。 2. 重大突發事件,如張家口爆炸案、無錫高架橋側翻事故、上海小學生被砍身亡等,因為事件本身的轟動效應,讓讀者也有尋求真相的欲望。 3. 熱點事件,比如鮑毓明性侵案、比如杭州殺妻案。 4. 有可挖掘價值的案件,最近的比如張玉環案。 5. 有故事性的新聞人物。強調細節、人情味與精巧的敘述。 津云評估一篇新聞報道是否值得去做,主要在于其獨特性、典型性和可挖掘性。一般會經歷的流程是:選題報備—討論關注側重點—記者采訪—審核把關—補充內容—再審核通過后刊發。 以2019年12月刊發的《被冒名頂替23年,男子接到電話“掏10萬,工作還你”》為例,記者是在河南采訪另一個案件時意外獲得這一信息,迅速報備選題,我們意識到這將是一個非常有調查價值的線索。 對于這個選題,我們側重于:當事人怎么發現被頂替的?被改變了怎樣的人生?頂替者是誰?如今在做什么?這一系列事情的鏈條部門都有哪些?他們有什么說法?等等。 記者發回稿件后,沒有急于刊發,而是要求記者再跟隨當事人一天,以便進一步了解對方,就是在這一天,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,應該是記者的調查驚動了頂替者,頂替者托人給當事人打來電話說“掏10萬,工作還你”,這個電話,記者也是聽了一個滿耳。也正是這句話,為這篇報道“畫龍點睛”地呈現出了頂替者的“面目”。 所以我們認為,有時一則新聞報道不能太急,等一會兒、看一會兒,多問問多聊聊,總是會有“出其不意”的東西讓你的報道更出彩兒。
重大突發不缺位,狠抓事件“第一落點”
重大突發事件上,記者一定不能缺位。特稿記者接下任務的一刻,其他記者就會成為采訪記者的輔助力量,大家會盡可能多地提供相關新聞鏈接、人脈幫助以及可以采訪的角度。對于我們這個團隊來說,就是快速反應、互相借力。 比如2018年7·5普吉島沉船,事件一發生,我們就迅速做出外派記者的決定。這對于剛剛經歷媒體融合,團隊也是各媒體人員整合而成的新部門來說,無疑是一次重大的決定。 兩名記者轉天向現場出發,陸續用直播、短視頻和特寫、調查等多種形式快速發回現場報道。在前方記者去采訪的路上,后方有人脈的記者就把泰國當地可以對接的志愿者信息發了過去。正是通過這一渠道,津云記者到了當地后,沒有急于去做那些已經鋪天蓋地發布的常規新聞,而是從沉船所在公司和沉船底部到底有沒有違規裝載2噸水泥下手進行調查。 稿子刊發后,面臨不少質疑,當地有關部門也否認了這一說法,但經過了幾個月調查后,發布公告確定了我們調查的信息。 誠然,對于突發報道來說,如何更快到現場、更快聯系到當事人是決定報道能否迅速發出的關鍵,津云對于新媒體特稿記者的要求是,在真實的基礎上“唯快不破”。 而在特稿采訪中,又有兩個問題必須面對,一是相關新聞不是第一落點。這時記者要做的就是繼續挖,通過不同角度力求找到新的突破口。 比如2019年5月16日“上海廠房坍塌致10死”這一事件,在已有報道的基礎上如何有增量?我們經過前后方討論,把關注點放在了“廠房投資方到底是誰”這個問題上。這是考驗記者耐力的一件事情,因為記者致電這家公司在企業信息公開平臺中預留的4個電話和其他相關人員,并前往上海市長寧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以及上海市應急管理局核實,都無法得到有效信息。 于是,記者根據公開系統顯示的地址去一個村莊,一家一家地尋找,但登記的“神秘”地址根本不存在,更蹊蹺的是在這個“虛無”的地址上,注冊了132家企業,這也坐實了廠房投資方的資質問題。這個角度的報道,津云做到了跟進報道獨一份。
第二個要面對的問題,就是津云如何去抓事件的第一落點。一方面,記者們有各自的人脈資源可以獲得相關信息,另一方面記者還要主動在各社交網絡平臺上關注搜索。比如大連10歲女童被害事件,記者下午3點多看到受害女童母親在微博發聲,當天晚上7點,記者就趕到大連受害人家里進行采訪,報道發出后有很多媒體跟進。 所以說起如何做到又準又快,其實也是老生常談。即使在傳統媒體,要想做得好,也需要記者有敏銳的新聞判斷力,有執著的探索真相的精神,最重要的是對新聞有情懷、有新鮮感,在“時、度、效”的“時”上面占取先機,下一步再按照新聞規律去操作。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在如今的新聞行業中,各媒體機構同題競爭的境況愈發增多,如何做到脫穎而出成為影響力的一大衡量指標。 說到底,如果想要報道內容有更多的突破點、有新的東西,無非用的都是笨辦法,津云的答案是“釘子精神”,即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?背后有什么更深的原因? 對“上海女童猥褻案”的持續追蹤是比較成功的案例。2019年6月29日下午,“上海猥褻女童案”成為網絡熱點事件,7月3日下午該事件由上海媒體《新民晚報》首先報出,而后迅速全網發酵,眾多媒體出動。 津云記者是這樣操作的:當晚8點前后,津云記者根據本地媒體提供的線索,來到了上海普陀區大渡河路,猥褻發生地就是該路上的某家五星級酒店,經過篩查與向周邊群眾核實,基本確定猥褻發生地點是該路上的那家萬豪酒店。 此外,記者當晚還前往了新城控股在上海的總部,對員工在事件發生后的態度、公司氛圍進行了報道。 7月3日晚11點40份,津云推送稿件《津云記者夜訪新城控股公司總部……》。轉天一早,津云記者偶然發現朋友圈中有地產從業人員留言評論,稱新城控股近兩年勢頭很猛,去年已躋身行業前十,但業內深知其問題眾多,并不是一家十分規范的企業。 鑒于此線索,且警方已證實涉案人員為王振華,津云記者決定從新城控股畸形成長的角度,結合王振華的一貫發展思路進行跟蹤報道,在采訪了資深地產業內人士后,于當天中午12點前后推送了稿件《業內揭秘“土味新貴”新城控股 近年飛速上升“有手段”》。 7月6日,記者又從網絡上獲得了一份材料,里面點出了王振華案件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周某的信息,雖只有周某及其父親的名字和一個村名且不知真偽。但在初步核查后,記者認為爆料信息可信度較高,于是記者當天就去王振華的老家江蘇常州。 在反復打聽后,終于在府北新村小區找到了認識周某一家的村民,在長河花園小區找到了王振華昔日的同村村民,另外探訪了周某的妹妹曾經經營的飯店、王振華在常州開發的第一個樓盤等地。 當晚10點,津云推送了題為《“上海女童猥褻案” 追蹤:常州富商王振華和那個周姓女子》的報道,全國首家披露了王振華的家庭情況、早年的工作情況、周某的家庭情況、王振華與周某長年的關系、周某在常州的個人生意網絡、常州市民對此事的激烈反應等諸多信息。
因此,即便同題競爭,只要記者善于發現、擅長跑動、行動足夠快,就總能生產出自己獨有的內容。
何以為“深度報道”?有調查、有細節、有縱深
深度報道與一般報道本質上的區別是深刻性。深度報道有追溯、有調查、有追蹤、有細節、有縱深,一般報道需要客觀描述事件本身即可。 一則合格的深度報道,我認為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,其一,要有個好的選題,這個選題是大眾關心的、疑惑的或者是希望深度了解的;其二,在記者采訪時,不能感情用事,而是保持理智和情感的平衡,做多信源核實交叉驗證;其三,采訪盡可能接近事件核心人物,盡可能要讓當事幾方都有發聲的機會;最后,當遇到一個可以追蹤的事件時,有時不惜以時間為代價,不考慮“時效”,能夠塌下心來去調查,并等待時機發出稿件。 比如,2016年10月份發生了震驚全國的“萊蕪殺醫案”,該案手段之殘忍近年罕有。
此前媒體報道以及外界普遍認為,兇手陳建利僅因女兒出生三天夭折,便殺害了主治醫生李寶華,并為此感到憤怒。但在記者決定對此事深度調查后發現,陳建利殺醫系發生在女兒死亡8個月后,這期間還發生了醫院與派出所聯手向死亡嬰兒家屬施壓、違規扣押尸體、篡改病歷、偽造簽名等諸多情況。 這個稿件從采訪到發表,經歷了將近10個月時間。該稿件實際采寫于2018年7月27日該案一審宣判不久后,記者在無任何線索的情況下,逐家訪問萊蕪市內律師事務所去尋找當年給陳建利辯護的律師,并在當地嚴密封鎖消息的情況下找到了陳建利家的地址,對陳建利的家人、當地村民和他身邊的朋友進行了大量交叉驗證采訪。 后又闖蕩“事發醫院”尋找被殺醫生的妻子,前后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。此后一直等待合適的時機出稿。2019年5月“殺醫案”二審之前,稿件刊發后很快刷屏,眾多媒體轉載。
至于報道中的“細節”,往往是一個事件中,當事人或者核心人物,通過他(她)的舉動、言語、表情來生動具體地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;或者是事件發展中,某一個事物特征的跡象、變化等。 在一篇具體的稿件中,“細節”必須是與事件相關的,這個“細節”或者能夠讓報道更鮮活、更有感染力,或者是能夠推動事件的發展,或者是對事件具有“補充性”作用。 比如去年6月份津云記者采寫的《中科院研究生被高中同學殺害,時隔一年后遲來的道歉,家屬不接受!》,中科院研究生謝雕被高中同學殺害事發當時,津云記者就對此事進行了詳細采訪,時隔一年,記者在謝雕的周年忌日那天,再次去重慶采訪謝雕父母,其中就有大量情感細節,如“半路上,謝中華將揣在口袋里的一瓶白酒也塞進了紙箱”“不停地用手把遺像上的水珠擦干凈”“當信紙燒到最后一抹灰燼時,謝中華再次滿上酒杯,一飲而盡”……同時穿插事件發生后謝雕家庭的改變、父母的狀態、兇手在法庭上的陳述、兇手家人的反應等等,情感細節作為一條線,串起事件的前因后果,極具感染力。 最后,是能否挖到“好料”,這要求記者須具備新聞敏銳度、永不滿足的好奇心、資源整合能力等等,但關鍵還是在于記者抓住一個新聞“死纏爛打尋求真相”的敬業精神。 比如《12年6條人命,在逃A級通緝犯王力輝的兩樁情殺》這篇稿子,講述的是2018年5月31日發生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的一起命案,此案震驚全國,因為該案的重大嫌疑人王力輝為公安部A級通緝犯,這是他12年間殺死的第6個人。
在發生命案的當地,各路口都有人警戒的情況下,記者兩天三個地方,可以說是馬不停蹄,幾乎找到了他身邊所有的人。尤其可貴的是,記者找到了當年的幸存者,也找到了他的“干媽”,完全描繪出了一個嫌疑犯的人生軌跡。報道在當時僅津云一家做了刊發,如果沒有耐力和沖力,這種報道幾無可能完成。
寫在最后
在記者團隊管理上,津云通過考核選題的質量、稿件的分級,以及在平臺上的閱讀量等方式來保證高質量稿件產出。 每個一線記者都靠不斷地實踐來提高新聞感知度和采訪能力,也因此我認為優秀特稿記者的誕生源于新聞現場的實戰,多沖幾次新聞現場,加上團隊的協作交流,記者們很容易成長。 當然,要做一名優秀的記者,還要更多地加強學習,學會跟同行業記者采寫內容的對比分析以及一些寫作技巧,并能夠在采訪中抓住事件關鍵點挖下去。 同時,管理者需要跟記者及時溝通,以照顧記者因選題重復或挑戰性不足帶來的職業倦怠。津云因為還擔負著本地的熱線新聞,所以交叉進行,讓記者有一個緩沖的時間。 在新媒體時代,我認為媒體傳播力和公信力的打造關鍵在于權威性、專業性,以及傳遞信息的力度。未來,一家媒體必須要有自己的平臺,凝聚自己的讀者群,擴大自己的影響力;同時入駐其他平臺,借地造船、借力打力。未來媒體的發展方向必將走向深度融合——人才互通,各盡其力。
海峽廣播電視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軟件大道89號福州軟件園A區28號樓五層
Copyright ? 1999-2025All Rights Reserved閩ICP備12023208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