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距中央提出《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》已經是第8個年頭。
一路走來,媒體融合改革成效顯著、亮點多多,但問題同樣不容忽視。有的媒體表面上看似“融合”,其實是在“湊合”,到頭來依然只是披著“新媒體馬甲”的傳統媒體。
媒體融合不僅是一場行業變革,更是一次思維變革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,本質上屬于不同“物種”,有著完全不同的“文化基因”。
舊肌體長不出新媒體。傳統媒體干不好新媒體,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轉變思維觀念,進化出新媒體基因。筆者以為,具體說來,有這“8種病”。
病1:自視藝高、不愿改變
傳統媒體時代,專業媒體作為唯一的專業化大眾傳播主體,享受著公眾的仰視與膜拜。如今,有的傳統媒體還習慣于憑既有的優勢、經驗、套路做事。
比如,一些傳統媒體保有根深蒂固的“自負”,他們想當然認為,我受過系統訓練,我是專業的,只有我才能提供受眾需要的內容;內容不受歡迎,只能說明“你沒品”,而不是“我不行”;對于新媒體,嘴上說著要擁抱、學習,內心卻是輕視、排斥。
面對傳播格局之變,江湖已時過境遷、風云已變。看不上新媒體的“規則”“玩法”,自我中心、孤芳自賞,以為自己還是“人間驕子”,到頭來只能被江湖所淘汰。
病2:傳統話語表達,難以入心走心
傳統媒體的自我中心,反映到內容上,就是官腔濃、套話多,脫離老百姓現實生活和情感需求。
比如,有的傳統媒體習慣寫“大塊頭”文章,認為這是“高大上”。事實上,沒有人愛看繞來繞去的內容、空泛議論的文章,這樣的表達方式注定只能是自說自話、自娛自樂,誰寫誰看、寫誰誰看。
媒體必須學會放下架子,多說人話,說老百姓聽得懂、愿意聽的話。
病3:重內容,輕傳播
重視內容、忽視運營和傳播,是一些傳統媒體的軟肋。許多人覺得,稿子發了、片子剪了,自己的任務就算完成了。至于傳播效果如何、有多少人點擊,根本不放在心上。
有形的物質產品,如果不考慮消費者需求,不能適銷對路,就會在倉庫里積壓如山。同樣的,無形的內容產品,如果不能有效傳播,便是資源極大浪費,干了也是白干。新聞是易碎品,有形物質的庫存還能當廢品賣,過了時效的新聞產品就是滿地的碎片。
傳統媒體不愿做的運營和傳播,恰恰是新媒體天天在做的:平臺用戶數據如何?怎么設計熱搜話題、用戶互動?配套海報、短視頻要不要跟上?內容在哪些平臺分發效果最好?……這種用戶思維、流量意識,已深深嵌入新媒體基因。
病4:新聞意識強、服務功能弱
內容特別是新聞資訊,一直是傳統媒體的優勢。但新媒體時代,人人都有麥克風,單靠新聞本身很難留住受眾。
新聞是媒體的戰略根本,但不該是戰術上的全部。中央明確要求地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,在聚焦新聞主業的同時,大力發展“新聞+政務”“新聞+服務”“新聞+商務”。
服務群眾既是媒體的職責,也是傳統媒體增強用戶黏性、擴大平臺影響力的有效手段。比如,疫情期間,浙江各級融媒體開設的“戰疫求助平臺”,就是一次成功的實踐,疫情一來,平臺一開,服務群眾能力一增強,客戶端和權威發布活躍度就蹭蹭上升。
病5:閉門造車,而非開放共享
過去進入專業媒體需要比較高的門檻,行業相對封閉,用戶參與度低。如今這種高門檻已不復存在。互聯網是一個能容納各色人等的“江湖”,任何人都可以投身其中,參與“廝殺”,如果悟到了某個獨門秘籍,還有可能自成一派,笑傲江湖。
有人總結說,世界上最大的內容平臺不生產一條內容,最強的出租車服務公司沒有一輛出租車,最牛的保姆公司不管理一個保姆。
互聯網時代,封閉一定面臨死亡,開放意味著分享和收益。只有“開門辦媒體”,打造開放式平臺,吸引廣大用戶參與內容生產,未來才不會被用戶拋棄。
病6:把新媒體當“副業”,而非“主業”
中央文件明確要求“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”,然而一些媒體人仍然固守傳統媒體“自留地”,只派了少部分人去“偵查”互聯網“主陣地”。
比如,許多報紙欄目、頻道頻率已經沒有市場,但仍舍不得關停并轉,白白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。而在客戶端、微信、抖音等“主戰場”,卻只有寥寥幾個兵、幾桿槍。
電視劇《潛伏》里有句臺詞:“有一種勝利叫撤退”。“副業”心態干不好新媒體。只有果斷從舊戰場里撤退,集中優勢“兵力”到網上沖浪搏擊,才能真正實現鳳凰涅槃、浴火重生。
病7:“+互聯網”,而非“互聯網+”
有的媒體搞融合,就是弄幾個人做微博、發微信,再弄一堆人去管理客戶端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“兩張皮”,各管各的,沒有統一策劃,沒有互通聯動。有人形象比喻,這就像一根朽木,上面長了幾個鮮嫩的木耳。
還有的媒體,熱衷于搞形式主義的“大屏”“廚房”,看似熱熱鬧鬧,內部體制機制、生產流程依然是老一套。
真正的“互聯網+”,需要徹底重塑采編流程,建立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組織架構、工作機制和管理體制,實現新聞信息一次采集、多種生成、全媒體傳播。
病8:“事業單位”色彩濃,市場競爭意識弱
轉型過程中,一些媒體仍然糾結于“宣傳/產業” “事業/企業”“財政/市場”“干部/崗位”“編制/身份”等。長期以來打下的事業單位烙印,使其產生惰性、懶于改變,“多勞少勞一個樣”“干多干少一個樣”。久而久之,有想法、有干勁的年輕人待不住、不愿來,嚴重影響干事創業氛圍。
和其他各種改革一樣,媒體融合核心在人,關鍵是要調動人的積極性、激發人的創造力。在這一點上,體制機制的松綁比什么都重要。
海峽廣播電視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軟件大道89號福州軟件園A區28號樓五層
Copyright ? 1999-2025All Rights Reserved閩ICP備12023208號